【本期文章导读】
以佛入道
晚年的姚广孝曾经奉旨到苏湖赈灾,这其实是朱棣特意给的闲差,为的就是能让姚广孝衣锦还乡。当姚广孝到长洲拜见姐姐时,姐姐闭门不见以佛修心。姚广孝寻觅旧友,故友只是托人传话:和尚误矣。
1、这是一位足以和汉初张良,明初刘基相提并论的谋士,是被朱棣奉为“靖难首功”的元勋,却也是一位不被世人理解的佛门子弟。不是因为迫于生计,不是因为追逐权势,姚广孝的造反,似乎只是单纯为了造反而造反,于他而言这更像是一场人间 游戏 以佛修心。
但是我也许能理解他。 因为时势,因为年纪,因为他博采道法儒三家之长。
姚广孝出生于苏州,家族世代行医。吴地人杰地灵,儒风盛行,姚广孝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以佛修心。十四岁那年进入佛门做了一个小沙弥,十八岁的时候正式剃度出家。
元末的天下大乱没有影响到姚广孝的清修生活,他先是修习法华宗,后又投于禅宗。期间还在灵应观道士门下读书学道,兼习兵法韬略,阴阳五行。他周游天下,遍访各地名士,取经论道,论古谈今以儒治世如何理解800字。从姚广孝后来辅佐朱棣发动“靖难”和治国理政上来看,姚广孝走的又是广义上儒家的路子,且深谙此道。
可以说,这是一位精通三教的全才。
2、大乘佛法讲究渡己渡人,所以做和尚要心怀慈悲,劝人为善;道教精义说的是清静无为,所以做道士要远离尘嚣,独悟天道;儒学理法教育的是经世济民,所以做儒生退要独善其身,进要兼济天下以儒入道。
姚广孝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
云游之时,他悲悯众生之苦,曾以虫害秧苗来比喻元末的乱世;而当有相士以嗜杀异僧比他之时,他又大喜狂笑;他反感洪武年间朱元璋的残忍嗜杀,不少好友因此含冤而死;而他帮助朱棣缔造的永乐盛世,又是以屠戮建文旧臣而拉开的序幕以佛为主。
其实姚广孝一直都是那个姚广孝,始终未曾改变。
年少之时,家族在谈论姚广孝未来人生时,其伯父曾有一语:为学有成则仕于朝, 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 这是两套方案,而首选方案是做官以道入道。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姚广孝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大僧了,而此时他也已近50岁。
3、他不是没有想过做僧官。朱元璋建国后,每年都会邀请天下的名僧来南京礼佛诵经,为亡灵超度,为百姓祈福。洪武元年的时候,姚广孝大病了一场,没有赶上以道养骨。洪武八年的时候,姚广孝好不容易赶上了,却一直待在京郊的寺庙里,未能再进一步。
直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要为儿子们随身配一名和尚,想让诸王能受到佛法的熏陶,也为了能给已故马皇后诵经超度。姚广孝再次来到了南京,并与朱棣见面。二人聊得很投机,从那一刻之后,二人的命运似乎就被捆绑在了一起以道养生。
从建文帝登基以后,姚广孝就一直是怂恿朱棣起兵造反的首席说客以儒入道。不客气地讲,朱棣最后敢造反,甚至成功攻下南京城,姚广孝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文帝上台后,轻徭薄赋,重用文官,当时是颇得民心的。朱棣就曾说过,朱允炆此刻如日中天,民心所向,现在造反恐未到时机以佛修心。姚广孝当场就回了一句: 臣知天道,何谈民心!
好一句天道胜民心,这妥妥的造反言论。但不可否认,在封建王朝,这样的言论的确是有巨大的鼓动性以仙灵。 因为说白了,姚广孝是把道统论和血统论对立了起来,以道统压血统,这就是古时候所谓的天命。
4、 这句话其实最早是孟子说的,当时孟子的说法是君王临朝,既要符合血统,也要符合道统以佛入道。姚广孝一句话,就拔高了道统,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但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哪怕是明朝,后来嘉靖皇帝在讨论自己生父是否配享太庙时,严嵩也是用道统和朱棣的例子来帮助嘉靖皇帝完成心愿以道入道。
只此一句,足以表明姚广孝对儒学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解缙初修《永乐大典》时,朱棣觉得不满意,马上就换上姚广孝去主持的原因之一以儒入道。
姚广孝懂兵法,知阴阳以儒治世的意思。朱棣有三次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是由姚广孝确定下来的。朱棣围攻济南三月不克,姚广孝让朱棣退兵;朱棣于东昌兵败欲做休整,姚广孝让朱棣整装再战;朱棣苦闷于战争的漫长,姚广孝让朱棣直捣南京。
再比如,朱棣誓师出征的时候,狂风卷落了屋顶的瓦片。全军骇然,觉得这是不祥之兆以佛修心。姚广孝却哈哈一笑,言神龙腾飞之时,必定风起云卷,此为大吉。几句话便安定了军心。
5、 这是韬略兵法,也是阴阳之学,更是道家的辩证思维以佛治心。冷不丁地来一下子,以奇招取胜,这倒是很符合朱棣以燕地一隅而抗建文帝全国的情形。而在姚广孝这,他用了道家的术,而舍弃了道教的势。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最终胜利而告终,功成名就的姚广孝婉拒了朱棣要他蓄发还俗的请求,依旧住在京郊寺院里,以和尚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白天上朝的时候穿官服,下朝之后穿回僧袍以佛为主。而皇帝赐给的金银美女,他都一一谢绝,仅有的那点私财后来回乡时也分赠给了族中亲友。
很多人觉得很奇怪,如果姚广孝只是想不负平生所学,那么他大可以在朱棣登基后隐世而居,为何仍愿意做官以道养骨?如果姚广孝愿意入仕为官,为何又不愿意放弃和尚身份?
其一,朱棣太像朱元璋,功勋之臣绝非无后顾之忧。
这点可以理解为姚广孝表现出对名利的淡薄,是在安朱棣的心,也是在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避免自己步了洪武年功勋老臣的旧路以佛为主。
6、 其二,姚广孝要的还没有完全得到。
儒学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姚广孝当时应该是没考虑这么多,这多少也算是后人的工作以道治身。立功做到了,朱棣登基,大明的年号改成了永乐。那么立言呢?姚广孝后来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无疑也是为了完成自己这份心愿。
其三,佛家清修的理念。
佛门弟子,戒贪,戒嗔,戒痴。这就要求不能有太过浮夸的物质生活,以免乱了心境。多年的清修生活,早已经融合进了他的血肉。 更何况他要的并不是锦衣玉食,位高权重。他不是看透,而是要的东西更高级以道养生。那种精神上的满足,远远比周身简单的物质供给,更为重要。
姚广孝此举,得到朱棣一家的尊敬,从朱棣,到儿子朱高炽,再到孙子朱瞻基,都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位和尚以儒治世。姚广孝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担任实职的太子少师。明宣宗朱瞻基就经常受姚广孝的教导。
7、所以,说了这么多,我最后可以给我眼中的姚广孝下结论了。
他披佛家之衣,行道家之事,成儒家之功。本质上,他是一位眷恋红尘的儒生,以道家所学施展抱负,只是不知道最后他能不能以佛法来原谅自己以佛治心。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道教为何输给佛教
宋仁宗问“道高还是佛大”?
1. 昔年宋仁宗皇帝驾设早朝,会聚文武两班朝贺已毕,诏选天师上殿礼毕问曰:“寡人要想皈依道释二门,未知何教为尊,哪教为大,你与寡人细讲明白,若道大,朕皈依道,佛大朕皈依佛”。
天师奏曰:“道乃三教一贯,只是各人行体相不同,故分三教,自古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何异乎有大小?”
仁宗曰:“既然不分大小,待朕再问国师。”
又宣国师上殿礼毕问曰:“寡人要想皈依道释两教,不知何教为尊。”
国师奏曰:“我释为大,道门最小。“
天师闻言答曰:“你既要论其大小,我们当主公讲个明白,我将道家出世根苗说来你听,自混沌未分,鸿蒙未剖之时,虚无一点灵气结成一团元光,为无极之主乃化元始天尊,二化灵宝道君,三化太上老君,我老君一气化三清,三清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凝结而生万物住阴抱阳,生天生地生人生仙,生生化化无穷无尽。我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是玄中万法教主,历代帝王之师也,一阴一阳之谓道。未见说一阴一阳之谓佛,古今云天道地道人道鬼道,怎么不说天佛地佛人佛鬼佛,修道学道访道邦有道,那个说修佛学佛访佛邦有佛。自开天辟地,三皇治世,五帝为君,以至列国典章书籍未见有甚么和尚释教之说,你佛家从何起根,哪里为大,你又说来。”说得国师无言可答,愤怒就走,天师上前扯主说:“国师既要论其大小,当到主公正好表明根源,有何功劳,哪里该大从头说来,然何愤怒而去?吾再略说道家飞升成道者你听:
太上老君跨青牛飞升,
轩辕皇帝跨火龙飞升,
丁宁子跨白鹤飞升,
计然子跨金蝉飞升,
淮南子炼丹药服食飞升,
列仙子乘伏龙飞升,
金蝉子跨青鸾飞升,
杨武子成龙飞升,
文仲子四十二口飞升,
许旌阳三十二口拔宅飞升,
其余难以说尽。自古帝王明君都是拜道为师,哪有拜佛为师。
尧王拜广成子为师,
舜王拜赤松子为师,
禹王拜真定子为师,
汤王拜尹喜子为师,
2. 文王拜姜子牙为师,
周易王拜袁天罡为师,
汉高祖拜张良为师,
光武拜邓中华为师,
刘玄德拜孔明为师,
唐高祖拜徐茂公为师,
我大宋太祖皇帝曾拜苗先生为师,
太宗皇帝拜陈抟为先生赐号希夷先生。
历代安邦定国功盖天下,你佛家功在哪里,德利何人,出自何时,然何不言?”
天师又曰:“佛是太上老君四十三化,化一金人,游至西域番邦胡地天竺国,从空坠下番王金殿莫能识认 ,议名曰佛开化此国吃斋念佛,男女向善,才立佛教。后至汉明帝夜梦西方来一金人,身背一展弓,斜插二支箭,天明设朝宣召文武上殿圆梦,因言此兆是一佛字,人言西方有佛,我主登基洪福当现,莫非西方之佛要来吾中国,此祥瑞兆也,故而才修寺院兴佛教塑佛象,天下寺院修齐功果圆满,无人看守香火 敬礼佛象。皇后娘娘奏曰:“我主龙恩,万岁将天下犯人赦释提在寺院削去头发,改名僧人看守佛祖香灯赖佛逃生,故曰僧人,皇恩赦释因名释教与佛何干,自称和尚是佛门弟子 ,后至梁武帝遵从释教,拜志公和尚为师,将江山丢舍,后来饿死在台城,有诗为证:梁帝当日拜志公,失吊江山一场空,后因台城饥饿死,那是和尚保驾功。
我道家七十二位祖师,留下七十二样手艺养人度日,救济群生。
太上老君留下金木水火土,万物运用时刻行之。
少阳祖师留下打造金银铜铁锡器等项。
轩辕黄帝留下棉花造衣。
陈平子留下纺线。
玄女娘娘留下织布。
歧伯留下地。
赤松子留下修桥铺路。
孙真人留下医道疗病。
杨武仙师留下画工。
郑元子留下塑泥象。
3. 吴道子留下丹青。
房玄真人留下船舟渡人载物。
姜瑞先生留下盖房造碾磨。
洞宾先师留下做黄酒。
苍颉先师留下字迹。
广成子老祖留下计法。
华陀先师留下收水接骨连皮削匠。
文伯仙师留下烧砖瓦造壶器。
徐庶留下地雷火炮。
孔明留下火攻战策。
徐茂公留下枪刀箭。
鲁班留下石木二匠修房造屋。
陈抟老祖留下雕工刻像。
雷震子留下打洞。
田真人留下造笔墨。
蔡伦仙师留下造纸。
邓通先生留下造钱。
白皮先师留下皮匠消造皮货。
杜康仙师留下造酒。
葛洪仙师留下靛苗。
文仲子留下面。
4. 无量祖师留下打油点灯。
黄石公留下阴阳二宅三略兵法。
姜子牙留下六韬兵书。
王禅老祖留下飞腾破阵。
孙宾留下烧炭造靴袜。
真定子留下篾匠。
鲁公真人留下烧坛罐。
雷公真人留下烧瓷器碗盏。
静修真人留下做伞造锅。
刘蟾仙师留下天平戥子。
罗真人留下剃头。
梅葛二仙留下染房造胭脂颜色染布。
武夷子留下定尺秤。
淮南子留下做豆腐熬糖。
织波祖师留下丝绢造罗筛。
西陵仙女治绸缎。饶仙师治甲子。
娄景仙师治地支定时辰。
袁天罡留下算命卜卦。
麻衣仙师留下看相。
周公留下罗盘。
郑庭子留下筛子簸箕。隶首留下算盘。
5. 神农留下草药。
刘仙子留下车辇。
其余难以说尽,想我道家留下七十二行手艺,养人济世生财利用。你僧家又留下什 利人济物之事来的,……你佛家留下生老病死苦……。我道家留下金木水火土养育群生,自天子至于庶人诸般形色,谁不是五行所生也。有诗为证:五行聚来天地根,包罗万象及群生,诸般皆是五行气,天地阴阳从此生。
你佛家论说起来还从我道门所出。
太上元始天尊十大弟子设立佛教后,留下七十二门引人,入门男女不迷真性。
太上大弟子玄曜真人化为毗卢佛,
二弟子紫虚真人化为燃灯佛,
三弟子太极真人化为弥勒佛,
四弟子玉鼎真人化为药师佛,
六弟子玄皇真人脱化阿弥陀佛,
七弟子宝相真人脱化文殊菩萨,
八弟子慈航真人脱化观音菩萨,
九弟子普贤真人脱化普贤普萨,
十弟子保玉真人脱化地藏普萨。
元始天尊弟子设立释教各分十位,具受玉帝勅旨封为佛,本是天尊一气发生三友分为三教,世人不知阿弥陀佛是什么出身,乃是西域天尊一气发生六弟子玄皇真人,脱化净梵国王宫中为摩那太子,甲午年四月初八降生,长至十岁亲舍皇宫入山修道,四十九年方成佛祖出于西域,回国后真法传于中国,祥光现于周朝,金身梦于汉帝,闻玉帝封为西方极乐世界,镇守西方化度众生超度亡魂,又在灵山说法感动众生,男女皈依佛门礼忏法华金刚。
我祖太上老君恐怕众生迷昧,真性失其寂灭,又使尹喜真人化度众生,参玄悟道方成正果。”
天师这篇言词,说得释家国师僧人羞愧难当,无有半言回答,合十而退,文武喝彩,称道为尊!
宋仁宗皇帝御笔赞道:三教内中道为尊,上古原是天地根,生人生仙生世界,立玄化释定乾坤。
圣驾回宫,文武散班。
节录(四川灌县青城山上清宫东华殿)
道历四七零九年
6. 因为佛教的一些禅理有很多人将其通俗化,普遍让老百姓接受。道教的妙法没有几个人能将其通俗化,教规森严,谁能保证自己的语言能代表道经上的原意,而讲错了那是对道经的不敬。
因为元朝,佛道大辩论中,道教经典《老子化胡经》被佛教证明是后人伪作,使得道教从此走向衰落。知道张三丰创立三丰派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以佛入道以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都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