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鲁(2022)0000016
首页 超度 正文

死后的人要上庙

 2023-03-27 15:26    0  0 赞

死后的人要上庙

【本期文章导读】

死后的人要上庙

宗教中的超生是什么意思啊?永不超生又是什么意思?灵魂是永恒的吗?

虚空界遍法界

死后的人要上庙

南无阿弥陀佛,这么做是超度先人。

无论是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都是一样的,都是生者对逝者按照相应传承,通过念佛、诵经、持咒等方式,对逝者进行开示与超拔,以期逝者破迷开悟,脱离轮回,了脱生死,往生净土,这既是对逝者的帮助,更是生者的自助行为,上上根者当下觉悟成就,其余根器者也能为未来了生脱死积累善根福德因缘,南无阿弥陀佛去庙里祭拜逝者的规矩。

宗教中的超生是什么意思啊?永不超生又是什么意思?灵魂是永恒的吗?

1、只有佛教中才有超生一家,即指人在死后,肉体虽然死去,魂魄犹存,如果此生曾多有良善者,则会有死后得以早日超生,得以转世投胎为人,有大善者,则会有较好的机缘,这也是为何古人有“积阴德”一说;若是多有恶行者,则往往不得超生,或是纵然投胎为人,也是命运悲惨,要么就是投胎为牲畜蝼蚁之类,然而如果是罪大恶极、倒行逆施,则是永生不得超生,打入十八层地狱人们去寺庙给逝世的人做什么人们去寺庙给逝世的人做什么。

2、佛家有所谓灵魂不死,也即是灵魂即是永恒,但若是遇到某些原因,也会魂飞魄散,则灵魂也会消失,即死去去庙里祭拜逝者的规矩。不超生,应该还是有灵魂的,但若魂飞魄散,则灵肉皆死了。

3、这些都是佛家的看法,我说出来不是要你一定去信。不过,如果因此而使民众不敢行恶、多行善为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去庙里祭拜逝者的规矩。有人说,没有信仰的人是最可怕的,而今日之国人,受无神论教育思想日深,一无所畏,什么样的坏事都无不敢为,才真正可怕。

4、轮回转世,不超生,是烟消云散,没有来生的意思.

5、只有佛教中才有超生一家,即指人在死后,肉体虽然死去,魂魄犹存,如果此生曾多有良善者,则会有死后得以早日超生,得以转世投胎为人,有大善者,则会有较好的机缘,这也是为何古人有“积阴德”一说;若是多有恶行者,则往往不得超生,或是纵然投胎为人,也是命运悲惨,要么就是投胎为牲畜蝼蚁之类,然而如果是罪大恶极、倒行逆施,则是永生不得超生,打入十八层地狱去庙里祭拜逝者的规矩。

6、佛家有所谓灵魂不死,也即是灵魂即是永恒,但若是遇到某些原因,也会魂飞魄散,则灵魂也会消失,即死去。不超生,应该还是有灵魂的,但若魂飞魄散,则灵肉皆死了去庙里祭拜逝者的规矩。

7、这些都是佛家的看法,我说出来不是要你一定去信。不过,如果因此而使民众不敢行恶、多行善为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有人说,没有信仰的人是最可怕的,而今日之国人,受无神论教育思想日深,一无所畏,什么样的坏事都无不敢为,才真正可怕给死去亲人烧纸庙什么说法。

虚空界遍法界

首先,“虚空”是指的众生的心意识能够缘到和心念能够变现出的一切地方,包括我们的地球都在其中,虚空是无穷无尽没有边际的。尽虚空即是指的能够涵盖到的虚空中的任何地方。虚空可以认为是空间概念,而“法界”则是指的不同的空间维次,粗分为十个法界,六道是最下面的六种法界,称为内凡,从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人(平常我们也称作神),上面四个法界称作四圣法界,其中的众生都是已经超越了六道的圣者,但还没有完全明心见性,所以称为外凡,从低到高依次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菩萨、佛(这是还没证得圆满的佛,但已经见到自性的分证佛),六道内的空间维次可以认为是空间与时间的组合,六道外的空间维次有的只有空间的概念,有的甚至连空间的概念都没有,时间只存在于六道之内,是我们的执着产生的假象去墓碑拜祭过世的人有什么说法人死后去庙里的意思。因此“尽虚空遍法界”指的就是包含所有时间和空间、甚至没有时间、空间概念的一切众生活动或存在的地方去庙里祭拜逝者的规矩。

1、其次,众生不是被超度到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本来就遍布在虚空法界中,不需要另外超度就在里面,一般的讲法是要将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超度,这是指的将一些超度对象给他福报,让他到比他目前生存的法界更高级的法界中,让他们免受或少受点痛苦,一般这是指的从六道最下面的三道往上升,而仅用自己的福德来超度,最高只能超度到天人法界的欲界二层天(忉利天),再往上就不行了,需要靠被超度的人本身有一定的定功和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也就是需要他自己有一定的功德而不是靠别人的福德来提升死后的人要上庙。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说超度某人到极乐世界,这也是一种有问题的说法,极乐世界不是靠超度去的,要去是有条件的,即净土诸经中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去墓碑拜祭过世的人有什么说法给故去的人上坟拿供拿什么。所谓超度去是指的,在超度的过程中,被度的人听到经文或开示了解到了极乐世界的好处,自己发起菩提心并且趣向极乐,然后自己念佛,依靠弥陀本愿的愿力与自己的念力相结合,感得阿弥陀佛来接引去的,而不是靠别人的福德来提升的,别人在超度法会上所做的是个增上缘,只是个接引的缘而已,能不能去还是要靠自己觉悟和行动才行。

再解释下所谓“尽虚空遍法界”是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死后要送去寺庙。这位法师的说法是说的空的概念,也就是虚空法界本来是我们自性产生的,但这是幻有,本质是空的,而不是说没有,若说没有就变成无而不是空了,就是断空。

佛教术语,谓广大无际涯之虚空界。眼前的大宇宙,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我们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境界是心现的。讲心理作用。心现境界,但是心的作用会把这个境界转变,所以就变得非常非常的复杂。外面境界复杂,说明了我们能够分别的心复杂。《华严经》上讲了「妄想、分别、执着」三桩事,每一样里面那个复杂程度,无量无边!这才显示出十法界是这么来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体。

就是哪哪都是,很广很广。没有没有的地方。

死后的人要上庙

死后的人要上庙

2、佛教词典里这样描述法界:

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至于虚空词典里说:

瑜伽五十三卷十四页云:复次虚空云何?谓唯诸色非有所显;是名虚空。所以者何?若处所行都无所得;是处方有虚空想转。是故当知此唯假有;非实物有。

3、二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虚空者:谓诸心心法所缘外色对治境界性。

三解 显扬二卷八页云: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

四解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离诸障碍,故名虚空。

五解 杂集论二卷十页云:虚空者: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无色性者:谓唯违于色,无性相法,意识境界;是名虚空。意识境界者:谓法界摄故。唯违色言、为别受等共有真如、择灭非择灭无常性等。虽兔角等、亦是无性;然彼不与诸法相违。以彼唯是毕竟无故。又兔角等、非唯违色。由与受等诸法共故。是故唯说与色相违。无性相言、为别受等无色之法。何以故?受等自体、是有性相;非无性相故。

4、六解 五蕴论七页云: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

七解 俱舍论一卷三页云: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

八解 俱舍论六卷十五页云:经部师说:唯无所触、说名虚空。谓于暗中无所触对,便作是说:此是虚空。

九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虚空云何?谓体空虚、宽旷无碍,不障色行。

5、十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容有碍物,是虚空相。此增上力、彼得生故。能有所容受,是虚空性故。此若无者:诸有碍物、应不得生。无容者故。如世尊说:梵志当知;风依虚空。婆罗门曰:虚空依何?佛复告言:汝问非理。虚空无色,无见无对,当何所依。然有光明,虚空可了。故知实有虚空无为。此体若无;风何依住。说无色等言、何所依因。有光明、何所了别。了龟毛等不因此故。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死后的人要上庙以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都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