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鲁(2022)0000016
首页 还阴债 正文

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

 2025-01-31 22:21    0  0 赞

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

【本期文章导读】

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

佛说胎死腹中的孕妇

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

做道士不如出家做比丘。

在无限生命的生生轮转中,最难得的莫过于得到暇满人身并能够修学佛法,而能够以出家身修学佛法更是希有难得!如《释迦如来行迹颂》说:“言人身难得者,如经云:如人乘舟入于大海失针,于中觅之不得,后复行舟忽得其针,得人身难复甚于此。……言出家难得者,众生多劫轮回六趣,备受诸苦,良由无始贪爱所缚怎么样才能出家当道士。贪爱之本乃是妻子,若无妻子,烦恼则除,可易出世矣。昔齐高氏见负炭兵形容憔悴,悯其辛苦,劝令出家,唯有一人乐去。齐王叹曰:人皆有恩爱眷属,故未能脱去也。且如早出家者,尚退还为俗业者多矣出家当道士需要什么条件。出家为难,理可知也。”(卷下)

六道之中,人最珍贵,因为人身最容易学修和成就佛法。要得到人身是需要很大善根的,也就是说过去生要造过很大的善业,今生才能得到人身。同样的,只有具备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才会信受佛法出家当道士需要什么条件。从整个世界看,有佛法的国家并不多,全世界60多亿人口,据西方人统计,佛教徒只有4.5亿人,还不到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是佛法在印度已经基本消失了想出家当道士 有什么要求。中国被称为佛法的第二故乡,两千年来佛法在中国已根深蒂固,有很深的底蕴和相当的内涵,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所以我们能生为中国人,又能信受佛法,是非常难得的。

既遇到了佛法,是不是一定就能学得好呢?不一定。《四十二章经》说:“豪贵学道难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人一旦富贵了,就会被福报所迷。为什么会被福报迷住呢?因为他过去生只修福而不修慧,叫他做一点善事还可以,叫他学习佛法就头痛,或者坐在那里腰痛,不然就是打瞌睡。如果今生不努力学习佛法,这辈子结束时,随业力去投胎,万一生到没有佛法的地方,要想学就更不可能了。如果堕落三恶道,就更难听闻和修学佛法了,邪见颠倒或盲聋喑哑的人也很难修学佛法,因此今生能学佛又能出家实在是希有难得,值得好好珍惜想出家当道士 有什么要求。何况人命无常,就像一部汽车用久了就要报废一样,我们的血肉之躯几十年就坏了,因此要珍惜出家的善根福德因缘,努力修学佛法、弘扬佛法。

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

住持和弘扬佛法,出家身是非常殊胜的。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说:“佛法二宝,赖僧而住;僧义既失,佛法岂存?”(卷第四)《四分 律行事钞资持记》说:“佛法二宝,并假僧弘。”(卷第一)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的法师是同佛陀最亲近的人,天天追随佛陀出家、学法、修道、成就。佛陀灭度以后,佛法都是要靠出家法师住持、传续,一代又一代,从印度到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也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发心出家,佛法才能够得到传承。尤其在末法时代,三宝形像对于佛法的住持很重要,如寺庙、佛塔、佛像、佛经、僧众等等,都是佛教的代表,称为住持三宝。《归戒要集》说:“言住持三宝者:佛在世时,树下成道,为佛宝;说四谛法,为法宝;度五比丘,为僧宝怎样能出家当道士。佛灭度后,范金合土、绘画丹青为佛宝;纸书、贝叶三藏圣教为法宝;剃发染衣、绍隆佛化为僧宝。此三住持不绝,故曰住持三宝。”(卷上)有出家人,三宝才算具足。所以传持和延续佛法,出家至关重要怎样才能出家做道士。

个人修行也是如此,出家人是专业的学佛者,可以用所有的时间和全部的生命去学习、实践和体验佛法,而在家学佛则很难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有很多局限和障碍。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盘,复何用出家戒?答曰:虽俱得度,然有难易。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怎样能出家当道士。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想出家当道士 有什么要求。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卷第十三)出家人弃舍世俗安乐,追求自利利他的深广佛法,容易成就殊胜的戒定慧功德,所以称为僧宝。如《释氏要览》说:“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官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称为僧宝。”(卷中)

信解出家的珍贵,发起出家之心,即使还没有出家,功德都不可思议。如《难陀出家经》说:“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有人发出家心,向寂静地一步所获功德怎样才能出家做道士。”因为前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有为功德,而发出家心可以成就无为功德,两者从本质上说是不一样的。

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

如果我们自己出家,或者成就别人出家,功德就更加殊胜了。如《贤愚经》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尔时世尊赞叹出家功德因缘其福甚多。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无量。布施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何以故?布施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量无边。又持戒果报,五通神仙受天福报,极至梵世;于佛法中,出家果报不可思议,乃至涅盘,福故不尽。假使有人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如何才能出家当道士。何以故?七宝塔者,贪恶愚人能坏破故;出家之法无有毁坏。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无胜故。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道士需要出家吗。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想出家当道士 有什么要求。此二人福虽复无量,犹亦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福弘大。何以故?虽能施于二种人目,此人唯各获一世利;又肉眼性,性有败坏。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转示导众生永劫无上慧眼;慧眼之性,历劫无坏。何以故?福报人天之中,恣意受乐,无穷无尽,毕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灭魔眷属,增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兴无上福业。是故佛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若使有人为出家者 作诸留难,令不从志,其罪甚重。如夜黑暗无所睹见,是人罪报亦复如是,入深地狱,黑暗无目;譬如大海,江河百流悉投其中,此人罪报亦复如是,一切诸恶皆集其身;如须弥山劫火所烧,无有遗余,此人亦尔,地狱火烧,无有穷已。譬如迦留楼醯尼药,极为毒苦,若等斤两比于石蜜,彼善、恶报亦复如是。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罗为水,洗结使之垢,能灭除生死之苦,为涅盘之因;以毗尼为足,践净戒之地;阿毗昙为目,视世善恶,恣意游步八正之路,至涅盘之妙城。以是义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卷第四)

出家有无量功德,而又如此难得,应该希求出家、庆幸出家!但是出家之路要走好并不容易,如《大智度论》说:“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难修,如阎浮呿提梵志问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难?舍利弗答曰:出家为难。又问:出家有何等难?答曰:出家乐法为难?既得乐法,复何者为难?修诸善法难。”(卷第十三)出家之后,在世俗社会中的工作艰辛、人际矛盾等痛苦减少许多,如果不深入思维苦谛内涵,就缺少了修行的紧迫感,求道离苦之心渐趋微弱,饱食终日,空费光阴,佛法闻、思、修没有力量,信心、道心不能增长。有的人初出家时很精进,时间久了,看不到进步而退失信心;有的人出了家,却又经不住情欲诱惑而还俗;有的人出家后,总看到师友环境的种种过失,自己痛苦、失望而还俗……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怎样能出家当道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缘:一是出家的发心模糊、动机浅陋;二是出家后没有良好的师法友环境如何才能出家当道士。出家的因缘,人与人的差别很大,有的是体悟到世间苦、人生无常而出家;有的是深信三宝、为报亲恩而出家;有的是信随善知识而出家;有的是被父母送来出家……不论是哪一种因缘,出家的动机发心是最根本的,倘若动机不纯或者不清楚,遇到不好的外缘就会随业流转怎么样才能出家当道士。因此一开始就要把什么是出家、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学什么、学了以后做什么,这些关键的问题思考清楚,而且出家后还要不断地思维、体会,让内心越来越笃定,出家之路才会走得越来越踏实,稳步增上,有所成就。

真正出家者要明确高远的志向、树立纯正的动机。广义来说,要对自己有崇高的期许,期许成为一位优秀的出家人。优秀出家人的素质可以从五个方面去衡量,即志、道、德、才、学道士需要出家吗。

第一是“志”。就是要立志。儒家谈立志,佛家讲发愿。世间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先有远大志向的道士需要出家吗。身为出家人,就更加要有志向。没有志向就没有方向,生命就没有向上的动力。志向有多高,成就才会有多大。因此第一要立志。

立志是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志向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能轻易放弃,所谓“锲而不舍,志在必得”,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退却,要矢志不渝,终身努力去追求。《憨山老人梦游集》说:“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曰:隐居求志。果何求欤?轲之言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如何才能出家当道士。此圣贤教人,披肝露胆处也哪里可以出家做道士。夫螳螂怒臂以当车辙,此其志果何如哉!吾尝观世之学者,每曰有志于功名,或曰有志于富贵,或曰有志于忠孝,举似可佳,及乎稍遇挫辱忧患、饥寒贫病、不如意事,则气消神沮,呻吟困苦不可言;稍有忤逆,则忿不顾身;酒色淫荡,则乐以忘生。是则居常所云志者,未见如孔之所教不可夺,孟之所教持之也。此无他,盖隐居未尝求之耳。嗟乎!挫辱忧患、饥寒贫病、拂忤酒色不大于车辙,而人不小于螳螂也,竟无一怒以当之!此何以故?学者深求此,可与言志。”(卷第十二)

出家修行就要转凡成圣!就要行菩萨道!就要成佛作祖!应该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成佛作祖的出家人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出家人哪里可以出家做道士。有人可能想:“我条件这么差,哪里敢谈成佛作祖!”这是不相信自己的潜力,其实也是不相信佛法。

隋朝智者大师在《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中说:“大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必当成佛。”(卷第五)

《央掘魔罗经》说:

文殊师利语央掘魔罗言:如来藏者有何义?若一切众生悉有如来藏者,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一切众生皆当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等不善业迹。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当一时得度;若有佛性者,当作逆罪及一阐提。若有我者、我界,当度一切有,是故世间无有我、无有界。一切法无我,是诸佛 教。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为无量烦恼覆,如瓶中灯。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一调伏子,迦叶如来为授记言:却后七年当为转轮圣王,正法治化,我亦却后七日当般涅盘。时调伏子闻授记已,欢喜踊跃,作是念言:一切智记我当得转轮圣王,我今不疑。即白母言:与我鱼、肉、乳、酪、麻、豆种种美食,我当有力。彼并食杂食肉故,不能自活,非时而死哪里可以出家做道士。云何文殊师利,彼佛为妄语耶?为非一切智耶?为彼实无转轮圣王善根果报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本恶业,故 致此死。佛告文殊师利:勿作是说。彼非时死耳,非本恶业报也。文殊师利!彼佛不知先恶业报而记之耶?无先恶业,今自作过,以致失命耳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如是文殊师利,若男子女人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如来之藏,自当得度,我当作恶。若如是作恶者,为佛性得度耶?不得度耶?如上所说彼调伏子实有王性而不得度。所以者何?以多放逸故。佛性不度亦复如是,以彼众生多放逸故。一切众生为无佛性耶?实有佛性,如转轮王报道士需要出家吗。为佛妄语耶?众生妄语,作诸放逸。以闻法放逸故,自过恶故,不得成佛。(卷第四)

《菩提道次第广论》说:

所得佛者,谓是永尽一切过失,毕竟圆满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故我岂能获如是果?若实发起如此退怯,已舍发心(菩提心),过患极重出家当道士需要什么条件。设未实起,亦应从初灭不令起。破除道理者,应作是念策举其心:佛、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虚妄语,不颠倒语,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况我今生在人中,身报贤善,有智慧力观择取舍?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证得菩提?如(《入行论》)云:不应自退怯,谓不证菩提;如来谛语者,作此谛实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彼发精进力,证无上菩提。况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舍菩提行,何不证菩提?又于往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并未来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初唯如我,由渐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怎样可以出家当道士。由如是思,破除怯弱如何才能出家当道士。《宝云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供、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乃至说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策励寻求。《无边功德赞》云:虽诸已得善逝位,亦曾堕诸极下处;佛堕险时不自轻,不应自轻壮亦怯。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果随因行,故修道时,须无量门引发功德及无量门灭除过失,次观自身而生怯弱。若谓诸佛无量功德于修行时,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于道生此颠倒了解,则于现在全无所怯,然此非是贤善之相。是于修道之理未获定解,或虽少有散涣了解,然皆未曾亲切修持,总觉容易障覆所致。若至实行,虽略显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满分之体,生恐惧云:若须如 是,谁复能修?而舍弃故。……于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谓念成佛须舍手足等,我不能尔,如此之苦应须堪忍,即不修行,自任运住,流转生死,亦曾多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不可说数,然亦未能成办自利。为求菩提难行之苦,较其前苦尚无一分,然能成办自他大利。如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又舍身者初怖畏时,非可即舍,先于布施渐次学习,至于自身全无贪着,大悲心力开发之时,若有大利方可施舍,故正舍时全无难行想出家当道士 有什么要求。如云: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出家当道士需要什么条件。导师先令行,惠施蔬菜等,习此故而后,自肉渐能施怎样能出家当道士。若时于自身,觉如诸菜叶,尔时舍肉等,于此有何难?是故有说波罗蜜乘须舍身命,故生逼恼,是难作道,今此教典善为破除,谓于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如与菜等极易舍时,方可舍故。(卷第十二)

《成唯识论》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怎样可以出家当道士。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卷第六)

第二是“道”如何才能出家当道士。世间的道、德两个字是连起来的,这里的道和德是分开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果道”,即涅盘、菩提;二是“因道”,即到达涅盘、菩提的道路、方法。这里说的是第二种内涵,即达成志向目标的方法、步骤。

出家要立志成佛,要精进修行,需要依循正确的次第和方法。如《大智度论》说:“新发意菩萨摩诃萨,云何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用是次第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曰:何以名次第?答曰:以须菩提意:若一切法无所有,初发心菩萨于是空法中,云何能渐次第学?以是故说次第。诸法虽空难解,次第行得力,故能得成就。譬如缘梯,从一初桄,渐上上处,虽高虽难,亦能得至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卷第八十七)又说:“问曰:若佛法得今世果,何以故佛诸弟子有无所得者?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说次第修行,无不得报;如病人随良医教,将和治法,病无不差。若不随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乱心,故无所得,非法不良也。”(卷第 二十二)《究竟一乘宝性论》说:“如种种果树,子芽不朽坏,种地中水灌,生长成大树。一切诸众生,种种烦恼中,皆有如来性,无明皮所缠。种诸善根地,生彼菩提芽,次第渐增长,成如来树王。依地水火风,空时日月缘,多罗等种内,出生大树王怎样能出家当道士。一切诸众生,皆亦复如是,烦恼果皮内,有正觉子芽道士需要出家吗。依白净等法,种种诸缘故,次第渐增长,成佛大法王。”(卷第一)这个“次第渐增长,成佛大法王”的道路即是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我们要具体了解菩提道、信解菩提道、希求菩提道,然后才能行持菩提道、成就菩提果。

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讲述菩提道分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个大的步骤:“由下中及上,应知有三士,当书彼等相,各各之差别。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乐,但求自利益,知为下士夫。背弃三有乐,遮止诸恶业,但求自寂灭,彼名为中士。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尽者,彼是上士夫哪里可以出家做道士。”下士夫是希求现世、后世得人天善乐,相应的下士道即是人、天乘佛法;中士夫希求出离三有、解脱生死,相应的中士道即是声闻、缘觉乘法;上士夫是希求成佛度众、永尽众苦,相应的上士道即是菩萨道怎样能出家当道士。下士道是中士道的基础,下士、中士又是上士道的基础哪里可以出家做道士。上士道(菩萨道)的核心是大悲心、菩提心,生起大悲心、菩提心的基础是下士道和中士道的修习,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若思自于生死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它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哪里可以出家做道士。《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故于下士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非是引导令趣余途。”(卷第三)《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修悲中,悲所缘者,由其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如其所应苦恼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于生起。若于自上思惟此等,则成引发出离心因;若于他上而思惟者,则成引发悲心之因。然未先于自上思惟,则不能生令至扼要。”(卷第八)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学大乘,中士道的声闻法就不要学了,这是对成佛的道次第 不清楚而产生的错误见解,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弥勒菩萨)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故有说 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怎样可以出家当道士。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 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卷第一)《瑜伽师地论》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怎样才能出家做道士。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出家当道士需要什么条件。”(卷第四十一)

虽然说下士道、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础,但也不是说要将下士道修圆满了,才能修中士道,中士道修圆满了,才能修上士道,而是三种道互相摄持、展转增上,如《四分律行 事钞资持记》说:“言有次第,行不前后。”(卷第一)《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能知以四方道(如拎方巾一角,其余三角皆起)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卷第一)特别是修下士道和中士道时,最好一开始就要建立随顺上士道的发心,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戒、定、慧)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又此解脱无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当趣大乘。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卷第八)又说:“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师长)亦当善为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解。每次修时当念此义:修菩提心发生支分,极应爱重。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别别无关,乃至未至实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发生障碍,或于此间失大利义,故于此事应殷重修。”(卷第三)

因此在修道之前,对道的总体和次第先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信解,不可急急忙忙去修,否则很可能走弯路,或者走错路,事倍功半,甚至有反效果。如《五苦章句经》说:“此三句者,不可为新学人说之。(彼)闻无所有,便旷其意,不复修戒,无所挂碍,于六德中事事懈废,言:一切空,当何所作?口但说空,行在有中。堕四颠倒故,言无功德。菩萨不应使闻无所从生法忍。夫善知识欲教新学,稍稍以渐教。语魔事,令护魔,因缘生死罪苦五道分明,令信罪福事事了了,乃可语道。”

第三是“德”。就是依志行道过程中,内化于心、示于身口的品德、德业,它是更具体的一些德目,范围很广,可以说五戒十善、六度万行、儒家提倡的孝悌忠信等种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身、语、意三业品行,都可以算是随顺菩提道的“德”。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 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卷第一)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讲职业道德:当医生的要有医德,练武术的要有武德,做老师的要有师德。行医的人没有医德的话,哪天心情不好了,随便开药给病人吃,吃下去病可能会加重。练武的人也是一样,自己身上有功夫,如果不高兴的话,随便给人家指一下、点一下,人家就残废了。做老师的要教书育人,如果没有师德,对学生不负责任,就会误人子弟。不论哪一个行业,职业道德不好,这一行就干不好。出家学佛,要圆满福智二种资粮,更要从积功累德开始。福德不足,智慧就无法开启。

去民政部门注册下,领个证就行了。

出家与在家有区别,但若真的心包太虚、怀柔四方,心地清净,念念与善相感应,现前在家的身份反而更能帮助身边的人事物。无须出家在家也可以做好,小隐于野,中隐于林,大隐于事,关键是取决于自己的所想。

佛说胎死腹中的孕妇

当然。生命在卵子受精的一刹那已经形成 灵性已经入体 别说一个月 哪怕只是怀了一天。所以说 切勿堕胎 人与人之间有四种缘 报恩 抱怨 讨债 还债 而子女与父母的缘最深 所以才能成为一家人 他来报恩的 你把他杀了 恩变成仇 他来报怨的 你把他杀了 仇上加仇 所以 万恶淫为首 千万不要堕胎 堕胎犯了杀戒 杀的不是别人 是自己的亲生儿女 是在 堕胎一件事把杀盗淫妄全破了 无论是堕胎 还是胎死腹中 婴灵没地方去 只能呆在母亲身上 男方也不能就此逃脱责任 所以千万不要堕胎 现在青春期的孩子不懂得这些 家长也不知道怎样教导 是很麻烦的事情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南无阿弥陀佛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想去当道士有要求吗以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都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