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导读】
佛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
道的理论基础,在形而上学上基于中国本土哲学,尤其老子和庄子理论,通过各种实验和训练,例如饮食(包括辟谷)、炼丹等,探索万物的规律和本质,尤其是生命的持续和永恒道家和佛家的区别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1. 佛,源自古印度,有鲜明印度特色的时空观,提出因果报应,前世今生来世轮回,欲望是痛苦的本源等,据此提倡不杀生,通过修行去除欲望等道家佛家有什么区别。
道家追求的是脱离六道轮回,不再受轮回之苦道家和佛家的区别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佛家认为人生苦多甜少,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皆是苦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经历这些苦恼时不断的反省,不断的突破自我,最终达到超越自我而无我的不生不灭状态,就是大涅磐大智慧状态。
道家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得道升天,成为神仙。道是什么?道就是自然,自然而然,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牵绊,不为名利所动,顺应自然,不断修炼,最终得道成仙道家和佛家的区别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佛家推心及物,道家喻物于心道家与佛家的不同。唯心的尽头是唯物,所谓“厚德载物”,唯物的尽头是唯心,所谓“心外无物”。
佛家否定了一切,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全部推倒了,人才会回归自己,做自己的主道家和佛家的区别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而道家肯定一切,庄子所谓“齐物”,那背后自有一个立得住的东西在,便是自然,这个自然在眼界达到了无限就能一目了然道家佛家有什么区别。
两者共同点是都追求通过不我真性的表现,不同点在于追求得最终目标和层次的不同。道家追求得道成仙,因为神仙自在,神仙快活,神仙可以长生不老。佛家追求成为阿罗汉,成为菩萨,成为佛,因为人间悲苦,六道皆苦,成为阿罗汉就脱离轮回了,成为菩萨不仅脱离轮回还有能力救度苦难众生了,成为佛不仅脱离轮回更重要的是随缘度化了佛家和道家的区别与联系。
从层次上看,道家追求得仙人是在六道里面的,天有三十三重,每一次重都住着不同级别的神仙,而这些神仙最终还是要轮回的,在佛家看来就算成为神仙也还是苦,所以要更向上修行,最终不在轮回佛家与道家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佛的核心讲因果,有因必有果,因果报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原则,讲究人要有善心,人要行善,莫作恶,行善者必然会长久下去,行恶者必遭报应,以修行为主,以助人为己任道家佛家有什么区别。
2. 道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原发宗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有其存在的根基和道理,可能更适合中国文化,更能被人们所接受吧道家与佛家的不同。
本质上并无区别。
佛家推心及物,道家喻物于心。唯心的尽头是唯物,所谓“厚德载物”,唯物的尽头是唯心,所谓“心外无物”佛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
佛家否定了一切,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全部推倒了,人才会回归自己,做自己的主佛家与道家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而道家肯定一切,庄子所谓“齐物”,那背后自有一个立得住的东西在,便是自然,这个自然在眼界达到了无限就能一目了然。就像你从高处扔块石头下去,砸中哪个位置八九不离十,这整个过程能尽收眼底,你自然就知道结果如何什么是道家什么是佛家。道家把这些整理出来后,遇事该如何去应对就一目了然了——对抗不了自然之规律,那就安于此。
其实佛家也是如此,因果轮回就是违背了自然的结果,一个讲“顺应”,一个讲“不顺应会如何”,二者只是对同一件事论述的角度不同佛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
水性就是随顺,碰到什么就变成什么的样子,越过障碍之后就又恢复了本来面目佛家与道家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意思。最重要的是水不会停在障碍物上,虽然过障碍的时候会变形一下,但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老子爱谈水,如果按照庄子的说法就是“至人之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然后再对此一下普通人,“执念”就是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展,而不是把自己投入到事情中去;有执念者遇到事情又难过去,总是翻来覆去想,给自己徒增烦恼佛家与道家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3. 这和水性是完全反着来的,这里讲的是“缘起”。
谷的特性是“空”,里面什么都能装,来了就来,走了谷也不会留,像是个“局外”的存在。若按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汝徒处无为,则物自化”佛家与道家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对比普通人,心里什么都装不下,真装进去了又丢不出去,仍然是窝在心里找自己的别扭。
这同样和谷性是反着来的,这里讲的是“性空”。
合在一起即“缘起性空”。
也就是说无论你碰到什么事情,也无论你是在乎还是不在乎,它最终都是要走的,就像秋去冬来一样留不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道家与佛家本质上的区别应该是:道家是在论“道本身”,佛家只是在“悟道的延伸”——“道理”。两者存在本质上就不同的区别道家佛家有什么区别。道家告诉人什么才是“大道”,佛家告诉人怎样去行道。道有千道万道,千道万道又可只划分成“正道、邪道、公道”。佛家告诉人们行的道应该是这“三个道”中的什么道还有待考究。必竟佛家的佛道是在划分人道、兽道、物道,是在论人与兽与物之间的轮回转化,应该包含不了这“三个大道”。
佛教怎样看待儒家,道家
净空法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称他作“佛”,称庄子、称孟子为“菩萨”;道家与佛家的最主要的区别
1. 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用什么?教化,教学。如果信仰宗教的人对于宗教的教义都能通达明了,他会爱所有的宗教。为什么?所有宗教源头是一个自性里头真诚的爱心,变成宗教教学的根底、根源。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了五句话,末后一句话最重要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你问宗教从哪来的?自性变现的。佛教,自性变的;基督教,自性变的;伊斯兰教,自性变的。所有的宗教全是自性变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体。连《庄子》里面都有这么一句话,庄子那个时代佛教没到中国来,他说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话是佛说的,那我们要问,庄子是不是佛?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称他作“佛”,称庄子、称孟子为“菩萨”;释迦牟尼佛如果生在中国,中国人就称他“圣人”,中国人称“圣人”、称“贤人”,“圣贤”。所以称呼不一样,他们达到的境界是平等的。何况大乘经上常说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说得广、说得深,一切众生,包括释迦牟尼佛、包括所有的宗教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成佛。
佛的境界是什么?六根缘外面境界,眼见色看得清楚,耳闻声听得清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心里头一念不生,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佛,这就成佛了。
有起心动念,这叫“菩萨”。菩萨起心动念,但是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要知道。
2. 有分别,没有执着,阿罗汉。阿罗汉有分别,没有执着,有起心动念。
凡夫见色闻声,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通通有,六道凡夫。这里头有善有恶,起心动念有善恶,分别执着有善恶,都在心意。儒家教我们“诚意正心”,跟佛法给我们讲的“断烦恼”,一个意思,讲的是一桩事情。
如果你把所有宗教经典细细去研究,百分之八十相同,不同的小部分,那是个人居住环境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是这个地方差距。道理行法都一样,没有人教人杀生的。“
净空法师---你能说《四书》不如佛经吗?不可以说,我眼目当中《四书》就是佛经,是佛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称为“经”,
所以我常常提醒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要用真心,它相应,妄心不相应。妄心恶转恶,行,愈转愈严重;恶转善,转不过来。用真心很容易转过来,为什么?真心本善。
3. 你看儒家所讲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那是自性的性德,那不是外来的。用真心,它就现前,妄心,它就不见了。“止于至善”是谁?佛陀。菩萨还没有达到,还有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不能叫“至善”。“至善”是善圆满了,圆满的善才叫“至善”。他还有一点欠缺,不圆满。所以“至善”是正觉,必定正觉,“至善”。
你能说《四书》不如佛经吗?不可以说,我眼目当中《四书》就是佛经,是佛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它里面所讲的话,不是说“等一下,让我想想看再给你说”,不是。他没有“想想看”,你一问他马上就答复你,没有思考,那是什么?那是自性,从自性流出来的,止于至善。这就说明,只要称之为“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称为“经”,《论语》、《孟子》是独立的,“十三经”里头独立的,《大学》《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十三经”,这“十三部”都称之为“经”。既然是“经”,就是自性流露出来的,跟佛陀的经典等量齐观,用平等心看待,真经。
“注解”那都称为“论”。“注解”里头有圣人说的,那跟经没有两样;有贤人说的,有君子说的,那个就不一样了。
“至诚感通”,“诚”太重要了!《中庸》说理论,理论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这一个字——“诚”。
“诚”什么意思?经里头有说明,说一个很简单的——“不自欺”,你真正能做到不欺骗自己,这是“诚”。人,一定是先欺自己,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的人,肯定不会欺骗别人。
4. 《佛藏经》:外道经书无真实语。法应憍慢贡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为厌离。不为寂灭。不为得道。不为涅盘。是人毁坏信等善根故。于一切处不信有功德。如不男人于诸人中皆谓如己 。
佛是这样评判外道的: 外道虚妄说 皆是世俗论 以邪见因果 无正见立论 。( 出自 《楞枷经》)
“ 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行无障碍道 。”
——《优婆塞戒经》
、“ 若于世俗外道典籍而不远离。我则说为斗诤根本是佛法难 。”
5.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
僧务外学
儒者之学,以六经论孟等书为准的,而老庄乃至佛经禁置不学者,业有专攻,其正理也,不足怪也。为僧亦然。乃不读佛经而读儒书;读儒书犹未为不可,又至于读庄老;稍明敏者,又从而注释之,又从而学诗、学文、学字、学尺牍,种种皆法门之衰相也,弗可挽矣 !
[注释]
6. 六经:指书、诗、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译文]
儒家做学问,惟以“六经”、《论语》、《孟子》等书为准则,对于《老子》、《庄子》乃至佛经一概禁置不学。为了专攻一门学问,可说是正当的道理,不足为怪。作为出家人也应该这样,学有所专,方可有成。
然而现在却有许多出家人,置佛经不读,偏要去读儒书;读儒书还未尝不可,又进而读《庄子》《老子》;稍聪明的人,还为儒家、老庄著作作注释;更有些人,还埋头学作诗,学写文章,学书法,学书信等等,这种种都是法门趋于衰微的现象,真是已达到难以挽回的地步了啊!
出家就该弘扬佛法,现在有人出家却打着要弘扬什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旗号。歪曲佛法。传播邪见。极为恶劣。灭佛毁法,罪业深重。(转)
对于佛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的问题,以上都有详细的解答和解释,可能内容有点多,大家要耐心看完,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